依山傍海的厦门大学思明校区中央,是厦大为人熟知的芙蓉湖,也是厦大校园规划史上的点睛之笔。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绿意盎然的厦园里。初夏的微风拂过,泛起涟漪的湖面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远处连绵的五老峰、葱郁的林木、碧绿的湖水与环绕芙蓉湖的厦大校园建筑交相辉映、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校园画卷。其中,芙蓉湖旁所辟建的嘉庚建筑楼群——芙蓉楼群,则是这幅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芙蓉湖与芙蓉楼群,摄于2019年)
清水出“芙蓉”,雅室伴书香。今天,让我们走近芙蓉楼群,从红墙绿瓦间,从中西合璧艺术特色中,感悟嘉庚建筑的博大精深。
掀开厦大校舍建设新篇章
芙蓉楼群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芙蓉第一、二、三、四楼,为学生宿舍楼;第二部分是博学楼,初用作宿舍,后建设为人类博物馆。芙蓉楼群与作为当时教学楼的群贤楼群相望,总建筑面积15387平方米,以芙蓉湖为圆心形成半合围型布局,具有较强的校园中心围合感。
芙蓉楼群的代表性建筑(芙蓉第一、二、三、四楼)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当时整个校园统率全局的中心景观,是嘉庚风格建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芙蓉湖和芙蓉楼群的“芙蓉”均来自于南安梅山镇(别名芙蓉镇)李氏家族各村的总名称。因陈嘉庚女婿李光前先生对厦大校园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故以先生祖籍而得名。古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语,用之命名学生宿舍楼,喻学生不被世俗功利动机所惑,安心读好诗书之意,十分妥切恰当。
(芙蓉第一楼)
(芙蓉第二楼)
(芙蓉第三楼)
(芙蓉第四楼)
(博学楼,即今人类博物馆)
1921年5月9日,陈嘉庚率全校师生举行校舍开工奠基典礼,并亲自题写厦大校舍开工奠基石,博学楼与群贤楼群等作为厦门大学第一批建筑开工建设。博学楼兼作男女生宿舍,1923年落成。博学楼与1924年落成的女生宿舍笃行楼(抗战期间被日寇拆毁)的楼名来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楼名寓意希望学生要博览群书,成为振兴中华之栋梁。1952年博学楼改为人类博物馆。
(20世纪20年代的博学楼)
1938年5月11日,厦门沦陷。在日寇的猛烈炮击下,厦门大学遭受严重破坏。日军在厦大投下五十多枚炸弹,博学楼遭受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厦门、鼓浪屿光复,厦大由长汀迁回厦门,在时任校长汪德耀的带领下,永乐高030net入口开展了全方位的校园建筑修复和重建工作,“破坏甚者,不能居住”的博学楼和映雪楼,经过“几等全部翻造”后,乃做二、三、四年级男生宿舍。
1950年9月起,陈嘉庚回国定居集美。他始终关心并致力于厦门永乐高030net入口的扩建,决定再筹集巨资,将新加坡剩余企业房产拍卖所得约八百万元和女婿李光前先生捐助的六百万元,全部投入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的建设,并重新规划扩建集美学村和厦门大永乐高030net入口园,建设厦门大学建南楼群和芙蓉楼群等,翻开了厦大校舍建筑史的新篇章,这一壮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951年至1954年,芙蓉一、二、三、四建成,形成了芙蓉楼群的围合布局。
(20世纪50年代的芙蓉第一楼)
(20世纪50年代的芙蓉第二楼)
1954年到1966年,除了陈嘉庚和李光前先生捐资建设外,国家也在政策、办学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厦门大学基础设施建设。那段时期,永乐高030net入口新建的各类大小校舍,由校基建科自行设计和施工。在“芙蓉第四”楼后方增建芙蓉五、六学生宿舍。
在1981年至1986年间,永乐高030net入口事业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满足教学、科研及学习生活的需要,永乐高030net入口大规模扩建校舍,建造了芙蓉七、芙蓉八、芙蓉九、芙蓉十等在内的多栋学生宿舍楼。
进入90年代,厦门大学各项事业发展到新的高度,建成了文、理、工、医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在国家及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在爱国华侨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以及校友的热情赞助下,在建筑系黄仁教授牵头的建筑专家团的支持帮助下,永乐高030net入口开始了新一轮的校舍建设,并适时进行核心区校园规划调整。芙蓉十一至十三学生宿舍以及芙蓉餐厅就在这个时期建成。
(芙蓉片区建筑)
(芙蓉餐厅)
为进一步满足学生学习、生活需要,20世纪90年代及2001年芙蓉楼群历经了多次维修,不断更新宿舍基础设施,提升后勤服务水平,也成为永乐高030net入口“一站式”学生社区共享空间建设的重要场所。2006年,芙蓉楼群和群贤楼群、建南楼群(共十五栋),一道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还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嘉庚风格建筑走向成熟的标志
芙蓉楼群以红、绿色为主色调,白色为衬色,在芙蓉湖的映衬下,色彩斑斓,犹如出水芙蓉,在绿树成荫的厦大校园里显得格外秀丽,展示出清秀绚丽的身姿。而芙蓉楼群独特的校舍外观与建筑艺术之美也吸引了一批批来校访学人们的驻足观看。
(芙蓉湖全景,摄于2012年)
(芙蓉楼群布局图)
与群贤楼群相比,芙蓉楼群未按照“一主四从”的模式来建设,而是绕着芙蓉湖来构建楼群的整体布局。芙蓉楼群的建设将原规划在乌空圆(今上弦。┑乃奚崧,布置在了东边溪(贯穿厦门大永乐高030net入口园的一条水道,今即从自来水厂而下,流经凌云三楼、华侨之家、芙蓉第二楼与芙蓉第四楼之间,沿芙蓉第一楼后、博学楼左、鲁迅广场、成义楼前,过大学路,由海洋楼右入海。后称东大沟。)两旁附近的空地建设,“围绕水田配境”,就是今环芙蓉湖而筑的芙蓉第一、二、三、四楼和博学楼。芙蓉楼群所围绕的水田也被辟建为芙蓉园,成为整个校园的中心景观,统率全局。
(芙蓉第一、第四正面)
(芙蓉第二侧面与“出砖入石”的立面)
芙蓉各楼平面呈长条“山”字形,主体建筑高三层,局部四至五层,楼面为木结构,上铺红色地砖。外墙为釉标红砖砌筑的清水墙面,侧面为石混墙面。阳转角柱用釉标红砖与细加工的白色花岗岩石方形交叉砌筑各式图案,红砖雕砌的清水外墙立面构图丰富多变,端墙装饰图案十分精彩。整个立面“虚实结合,出砖入石”,手法非常考究,效果十分美观。
屋顶为传统歇山顶造型,双翘燕尾脊,绿色琉璃瓦屋面,凸显地域风格,舒展平和,增强了整体的稳重感。绿色琉璃瓦宫殿式大屋顶,屋面从中间向两边依层逐次叠落,两端和中央凸出的部位采用歇山顶,燕尾脊平缓舒展,深挑檐卷草飞扬,极见柔美风韵。楼面正中造型别致的女儿墙镶嵌石刻楼牌名碑。
(“石包砖柱”与石拱券廊)
(精工细砌的花砖檐廊)
外廊为砖砌柱廊和拱券,砖拱上镶嵌有花岗石装饰,藏于中式屋檐滴水下。拱券、栏杆及窗套均为西式装饰,柱头梁底、门楣窗楣,都有细致的砖拼花或泥塑雕花。外廊栏板的底座及压顶皆采用宽大的花岗岩,中间镂空部分则用极具闽南特色的绿色葫芦瓶花格栏杆,两端收进,中间曲线鼓胀,极具风韵。中式屋顶、西式外廊的建筑样式延续了嘉庚建筑风格,装饰工艺和造型装饰别致美观,彰显出中西结合的优美建筑形态。
而与芙蓉楼相比,博学楼呈现出不一样的建筑之美,其中既有一脉相承嘉庚风韵,也有独特的“博学”特点。
(博学楼外墙、门廊及廊柱)
博学楼地处群贤楼群东侧,平面开间大小不一,作为厦大首批校舍中较晚建成的一栋宿舍楼,建筑外观延续了映雪、囊萤两栋宿舍建筑的风格,外墙同样采用白色花岗岩条石筑砌,但正面主出入口放在西侧,朝向群贤楼群,底层加门廊,上层加外廊,既丰富立面造型,又使楼房西面在夏、秋两炎热季节减少太阳西照之热,使用时舒适方便,使建筑使用和功能相统一,这是西式建筑造型因地而异之变化特点,是陈嘉庚考虑周全之范例。
环芙蓉湖而建的芙蓉楼群,强调西体中用,增加了闽南建筑的元素,凸显了民族特色,是嘉庚风格建筑走向成熟的标志。回首峥嵘岁月,芙蓉楼群作为学生宿舍,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厦大学子成长,深深烙进了每代学子的心中。在为学子们遮风挡雨的同时,这个文物保护建筑群也融入了新时代的青春气息,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坚,熠熠生辉。
【参考资料】
1.张建霖著,《厦门大学百年建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2.庄景辉著,《厦门大学嘉庚建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永乐高030net入口年版。
3.张建霖著,《厦门大永乐高030net入口园建筑赏析》.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永乐高030net入口年版。
出品:党委宣传部 建筑与土木工程永乐高030net入口
文字整理/张智星、建筑与土木工程永乐高030net入口学生助理团队
图片来源/《厦大百年校园建筑》、党委宣传部、建筑与土木工程永乐高030net入口、档案馆
主图设计/赵晴晴、张涵旗
【往期链接】
1.爱国兴学嘉庚志中西合璧建筑魂
/info/1771/463961.htm
2.群贤楼群(上篇)
/info/1771/466411.htm
3.群贤楼群(下篇)
/info/1771/468171.htm